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會結束后,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財政部部長劉昆在首場“部長通道”上接受媒體采訪,就今年經濟形勢、宏觀調控、穩投資、減稅降費等熱點問題回應公眾關切。
過去一年,我國在有效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基礎上,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經濟發展的后勁很強,經濟的韌性很強,市場主體的活力和抗風險能力很強。”何立峰用三個“很強”點明了我國的經濟形勢,“這也是我們實現今年GDP增長5.5%左右目標的信心所在、基礎所在。”
何立峰表示,實現今年的目標,還有很多有利因素。第一,經過兩年多抗擊疫情的實踐,各地區、各行業、各企業在有力有效應對疫情的基礎上,促進經濟恢復發展的機制辦法已經越來越成熟。第二,這幾年,我國大力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在供需兩側都創造了很大的發展空間,這為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繼續克服困難挑戰提供了很好的條件。第三,今年經濟發展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黨中央、國務院前瞻性地進行了透徹分析,并作出具體的部署安排,繼續實施大規模的減稅降費,針對中小微企業、制造業企業先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各種政策作用下,各類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更強,中小微企業也能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問題,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從今年1、2月份的情況看,發電量增幅在6.7%左右,鐵路裝車貨運量較快增長,外貿出口保持兩位數增長,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決心、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繼續保持我國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實現全年目標任務。”何立峰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的宏觀調控,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
劉昆介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政策發力適當靠前,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這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外形勢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一個有機整體。總要求是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著力點是加大對沖、提升效能,落腳點是托住宏觀經濟大盤。政策安排兼顧了力度與節奏、當前與長遠、發展與安全。
“是不是提升了效能,要看是不是完整、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了黨中央決策部署,是不是促進了經濟健康發展,是不是讓老百姓更多受益。” 劉昆的話擲地有聲。
穩投資是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重要方面。何立峰總結道,宏觀經濟有“三駕馬車”之說,一是消費,目前因為疫情受到抑制,正在穩步恢復;二是外貿凈出口,出口已經近20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今年以來繼續保持比較快的增長勢頭;三是投資,投資既利當前,也為今后經濟社會發展夯實基礎、提供動力。
何立峰表示,做好今年投資工作,首先要精準把握投資重點。一是“十四五”規劃確定的102項重大工程,二是基礎設施補短板、推進“雙碳”領域項目、發展新興產業、推進老舊設備更新等,三是實施新型城鎮化,四是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總之,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投資機會很多,關鍵是投向要精準、項目安排要精準。
其次要多渠道籌集資金。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今年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6400億元,比去年增加300億元;今年與去年一樣,安排了3.65萬億元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去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有1.2萬億元是在四季度發行的,實物工作量大部分將在今年體現。同時,各家銀行機構為企業增加中長期貸款,各類減稅降費措施也有利于促進企業加大投入。“我們希望通過政府投資和金融支持,帶動市場主體加大社會投資。” 何立峰說。
第三要狠抓項目落地實施。推動已經在建的項目加快建設進度,盡快竣工投產一批;推動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加快進度,盡快開工建設一批;同時,請各地方、各方面謀劃一批新的項目。這樣就會形成謀劃一批、在建一批、竣工投產一批的良性循環。
減稅降費是近幾年穩企業、保就業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支持市場主體紓困和發展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減稅降費工作,明確要求減稅降費政策要落地生根,讓企業輕裝上陣。
劉昆表示,自“十三五”以來的6年間,累計減稅降費規模超8.6萬億元,千萬企業和數億群眾享受到了政策紅利,市場主體活力持續激發。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公布了“一攬子”的減稅降費措施,劉昆認為有四個特點。一是退稅減稅的規模創歷史最高,達2.5萬億元。二是支持方向聚焦制造業、小微企業,制造業等6個行業的退稅減稅達1萬億元,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受益受惠達1萬億元,精準發力。三是增值稅的留抵退稅,通過提前退還尚未抵扣的稅款,直接為市場主體提供現金流約1.5萬億元;同時,延續實施部分稅收優惠政策,堅決打擊偷稅漏稅騙稅行為,堅決制止亂收費。四是幫助地方緩解減收壓力。
中央財政大幅增加對地方的轉移支付,保障減稅降費政策落地生效。“留得青山,贏得未來,財政部門將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精準研究,細化出臺政策,扎實做好有關工作,讓減稅降費的‘真金白銀’盡早落到企業,惠及個人,更好地實現‘放水養魚’‘水多魚多’的良性循環。”劉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