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屬”名詞溯源
按照冶金工業產品的分類方法劃分,一類是黑色金屬,一類是有色金屬。黑色金屬指3種金屬,即鐵、錳、鉻;有色金屬通常指,除鐵、錳、鉻和鐵基合金以外的所有金屬。
為什么叫黑色金屬或有色金屬?就是因為其表面的不同顏色和光澤嗎?這是源于我們本土的叫法,還是外來詞的叫法?
從2個詞對應的英文看,黑色金屬對應的英文是Ferrous Metals,直譯為鐵類金屬;有色金屬對應的英文是Nonferrous Metals,直譯為非鐵金屬。2個詞的翻譯均未體現出顏色。能否說明,這2種冶金名詞出自本土化創造?特別是“有色金屬”一詞,緣起何在?
作為冶金工業中的重要產品門類,“有色金屬”一詞應會出現在各個時期相關管理部門的名稱里。這是探究用詞起源的重要路徑。
筆者查找的相關歷史資料顯示,我國最早被冠以“有色金屬”一詞的管理部門,出現在1948年11月份。據《遼寧省志(有色金屬工業志)》記載:“1948年11月份,遼寧全境解放,東北行政委員會工業部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接管了遼寧省境內的有色金屬企業。”
1948年,全國尚未解放。由此能否判斷“有色金屬”一詞已在民國時期的冶金工業領域得以使用?
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專門負責工業建設的機構——國民資源委員會(以下簡稱資委會),于1932年在南京成立,于1949年隨蔣介石政府撤退至中國臺灣,于1952年被正式撤銷。
若有色金屬是當時冶金工業的門類之一,資委會中應會出現同樣名稱的管理部門。通過查閱有關資料,筆者未見有被冠以“有色金屬”的部門名稱。
中國礦業大學教授薛毅所著的《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機構的演變》顯示,1932年11月份—1952年8月份,近20年的時間里,資委會經歷了4個時期,其內部機構設置如下:
參謀本部時期(1932年11月份—1935年4月份):內部機構設秘書廳,廳下設秘書、設計、調查、統計4處和專員、礦業、冶金、電氣4室。
軍事委員會時期(1935年4月份—1938年1月份):內設機構有所調整,秘書廳領導電氣室、冶金室、礦室、專員室、統計處、調查處、設計處、秘書辦公處。
經濟部時期(1938年1月份—1946年5月份):內設機構再作調整,設有秘書處、工業處、礦業處、電業處、技術室、經濟研究室、會計室、購料室、財務委員會。
行政院時期(1946年5月份—1952年8月份):內設機構包括業務委員會、財務處、總務處、統計室、會計室、人事室(處)、秘書處、參事室等。其中,業務委員會下設石油、電力、煤業、電工、糖業、紙業、水泥、金屬礦業、鋼鐵、機械、化工、綜合12個組。1949年3月份,工商部、農林部、水利部、資委會合并組成經濟部。經濟部負責全國經濟行政及經濟建設事務,下轄工業司、礦業司、商業司、總務司、農林署、水利署和資委會。
由此可見,各個時期的資委會內部職能機構名稱,雖出現了“冶金”“礦業”“金屬礦業”“鋼鐵”等詞,但未有“有色金屬”一詞。因此,筆者認定,“有色金屬”一詞未出現在民國時期。
1948年的東北行政委員會工業部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的機構設置,是否承襲1945年前偽滿時期的工業結構設置和機構名稱?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根據史料記載,日本帝國主義對東北工礦業進行經濟統治和掠奪時,涉及冶金領域的株式會社名稱有“滿鐵”“滿洲礦業開發”“滿洲鉛礦”“滿洲住友金屬”“滿洲輕金屬”等,未見“有色金屬”一詞。此外,偽滿政府文件中曾大量出現“非鐵金屬”的說法,代指鋼鐵以外的金屬。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偽滿國務院發布《戰時緊急經濟方策要綱》。控制偽滿實權的總務廳長官武部六藏對該要綱作進一步說明:“緊急經濟方策之首要是增加戰時緊急物資的生產,以圖擴大對日的供給……所謂戰時緊急物資,主要指鐵、煤炭、非鐵金屬等礦工業資源以及農畜品資源……”
其次,作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傀儡,偽滿洲國政府的管理機構基本上套用日本國內的機構形式,機構名稱用詞也一致。日文里沒有“有色金屬”一詞,“非鐵金屬(ひてつきんぞく)”系英文“Nonferrous Metals”的翻譯。
因此,筆者認為,“有色金屬”一詞系延偽滿時期的說法基本被否定。
那么,1948年的東北行政委員會工業部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的名稱,是否和蘇聯有關?
眾所周知,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東北的解放戰爭及之后的和平建設中,我國東北解放軍與當時的蘇聯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東北的解放,我國在政府部門與工業管理機構的組建上,得到蘇聯的幫助。
筆者查找了相關資料。其中,研究蘇聯問題的學者張沛所著的《蘇聯政府機構與干部制度》顯示:“1946年3月份,第二屆蘇聯最高蘇維埃第一次會議決定將其改稱為部長會議,根據《蘇聯部長會議組織法》規定,部長會議(中央政府)由下列各部委和主管機構組成……煤炭工業部、有色冶金工業部、黑色冶金工業部、冶金和化學工業部……”
有色冶金工業部對應的俄文為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цветной металлургии;黑色冶金工業部對應的俄文為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черной металлургии。其中,цветной的詞義是有色的、帶色的;черной的詞義是黑色的。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1948年,陳郁任東北工業部部長。1931年—1940年,他受中共中央委派到蘇聯留學,對當時蘇聯政府的情況應該是比較熟悉的。
我國工業界的老前輩袁寶華所著的《東北工業部與新中國工業的起步》顯示:“東北工業部直屬的企業有鞍山鋼鐵公司、本溪煤鐵公司和撫順礦務局。集中管理行業的工業局有有色局、化工局、建材局、機械局、電工局、輕工局、紡織局、電業總局、煤礦局和兵工局,后來還成立過一個石油局。”“有色局”一詞出現其中。袁寶華還指出:“東北工業部的總顧問叫波格達廖夫,他是蘇聯一個輕工業部的部長。當時,東北所有的重要工廠都有蘇聯專家。”
綜合以上線索并依照近代歷史的演進,筆者作出推斷:在新中國初創時期,為使我國工業建設盡快地融入國際先進國家的工業體系,許多做法和經驗都是向蘇聯學習的。“有色金屬”一詞就是其中之一。
至今,學術界仍存在此類表達法。例如,民族學主要以工業社會之前的人類文化作為研究對象。“民族學”一詞來自蘇聯,與之對應的西方說法是“人類學”。
由此,筆者判斷,我國使用的“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叫法源于對俄文的直譯。關于俄文為何如此命名冶金工業的2類金屬的問題,不屬于本文的討論范圍。
鑒于受資料來源的限制,本文結論或有不嚴謹之處,歡迎業內專家及相關學者予以斧正,并參與探討。
(作者單位: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信息統計部)